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眶前鳞;额鳞长宽相等;尾末端钝圆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榕江、雷山、罗甸4雄9雌,广西瑶山、龙胜5雄2雌,福建长汀、崇安3雄。
形态描述体全长250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298+21)mm(广西瑶山),雌性 (367+16) mm(贵州雷山)。
头部与尾部粗细相似,尾有黄斑,尾部形状、花纹与头部相似,初看两端都是头,故有两头蛇之称。体色有两种类型,其一体背灰黑色,鳞缘黑色,相互形成网状纹;其二体前灰褐色,鳞缘淡黑色,背中央鳞片有黑点,排成三条纵行点线。腹面橙红色,有零星的点线;尾腹面中央有一条黑线纹。
头小,头颈不分明,吻鳞宽而短,背面不易见;前额鳞大,前缘直接与吻鳞相切,侧缘直接与鼻鳞及上唇鳞相切;额鳞长宽相等;顶鳞长,其侧缘直接与上唇鳞相切;无鼻间鳞、颊鳞及颞鳞;鼻鳞狭小,鼻孔极小;眶前鳞1,眶后鳞2;上唇鳞4, 1-2-1式,第3片最小,第4片最大;下唇鳞5-6片,前3或4片切前颔片。体鳞平滑无棱,通体13行;腹鳞雄性136-164片,雌性165-179片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11-22对,雌性8-13对。
半阴茎分叉型,外翻态呈粗短“丁”字形状,顶端有少数小的乳状突萼片,其余为光滑萼,无刺区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榕江、雷山、罗甸4雄9雌,广西瑶山、龙胜5雄2雌,福建长汀、崇安3雄。
形态描述体全长250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298+21)mm(广西瑶山),雌性 (367+16) mm(贵州雷山)。
头部与尾部粗细相似,尾有黄斑,尾部形状、花纹与头部相似,初看两端都是头,故有两头蛇之称。体色有两种类型,其一体背灰黑色,鳞缘黑色,相互形成网状纹;其二体前灰褐色,鳞缘淡黑色,背中央鳞片有黑点,排成三条纵行点线。腹面橙红色,有零星的点线;尾腹面中央有一条黑线纹。
头小,头颈不分明,吻鳞宽而短,背面不易见;前额鳞大,前缘直接与吻鳞相切,侧缘直接与鼻鳞及上唇鳞相切;额鳞长宽相等;顶鳞长,其侧缘直接与上唇鳞相切;无鼻间鳞、颊鳞及颞鳞;鼻鳞狭小,鼻孔极小;眶前鳞1,眶后鳞2;上唇鳞4, 1-2-1式,第3片最小,第4片最大;下唇鳞5-6片,前3或4片切前颔片。体鳞平滑无棱,通体13行;腹鳞雄性136-164片,雌性165-179片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11-22对,雌性8-13对。
半阴茎分叉型,外翻态呈粗短“丁”字形状,顶端有少数小的乳状突萼片,其余为光滑萼,无刺区。
大小
体全长250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298+21)mm(广西瑶山),雌性 (367+16) mm(贵州雷山)。
生物学
生活在高山或平原低地,隐居泥土下生活。以蚯蚓为食。
伍律等(1985)剖检6-8月采自贵州雷山两雌蛇,怀卵数分别为11枚,卵径(2-26)mm ×(2-8)mm。8月在榕江采到的1雌蛇、怀卵10枚,卵径(1-5)mm×(1-3)mm,卵呈卵圆形,圆形,米黄色。
伍律等(1985)剖检6-8月采自贵州雷山两雌蛇,怀卵数分别为11枚,卵径(2-26)mm ×(2-8)mm。8月在榕江采到的1雌蛇、怀卵10枚,卵径(1-5)mm×(1-3)mm,卵呈卵圆形,圆形,米黄色。
生境信息
生活在高山或平原低地,隐居泥土下生活。以蚯蚓为食。
伍律等(1985)剖检6-8月采自贵州雷山两雌蛇,怀卵数分别为11枚,卵径(2-26)mm ×(2-8)mm。8月在榕江采到的1雌蛇、怀卵10枚,卵径(1-5)mm×(1-3)mm,卵呈卵圆形,圆形,米黄色。
伍律等(1985)剖检6-8月采自贵州雷山两雌蛇,怀卵数分别为11枚,卵径(2-26)mm ×(2-8)mm。8月在榕江采到的1雌蛇、怀卵10枚,卵径(1-5)mm×(1-3)mm,卵呈卵圆形,圆形,米黄色。
国内分布
江苏(宜兴)、浙江(杭州、余杭、淳安、诸暨、金华、东阳、武义、天台、余姚、乐清、永嘉、泰顺、缙云、龙泉、景宁、大新)、安徽(芜湖、太平、潜山、霍山)、福建(邵武、建阳、松溪、福安、长汀、崇安)、江西(井冈山)、湖南(宜章)、广西(瑶山、龙胜)、贵州(榕江、从江、雷山、罗甸)